隨著經濟發展,人口的擴張使的對居住地、農產品的需求增加。人們將開發的觸角伸向了原本的生態脆弱區,在草場不足的地方圈養起了牛羊、貪婪的截取河水只為再多耕一畝的棉花田、大批的居民移入了沙漠中建起的鋼鐵叢林…大自然的反撲嚇壞了人們,塞外颳起的黃沙吹進了北京,逼得中國政府必須做出回應─在1978年啟動了號稱世界上最大的綠色工程:三北防護林工程,打算以人工的綠林帶來阻止荒漠化的擴張。至今已實施了超過30年,究竟成果如何呢?
三北防護林工程自1978年開始實施,預計於2050年完成。三北為東北、華北、西北的簡稱,綿延的綠色林帶被譽為是中國的「綠色長城」。長達72年的計畫分3個階段、8期工程進行,至2016年已進行至第5期的工程。實行成果豐碩,透過遙測資料,陝西省、山西省、寧夏省、甘肅省、青海省這五個實施省份被研究指出是中國2001至2010年間綠化最快速的地區(*1)。
防護林大大減少了沙塵暴帶來的危害,防護林使得流經的風風速減少了約20%。防護林也能有效的鎖住土壤中的水分,土壤蒸發量比沒有防護林的地區少了14%至20%。最後,防護林也被認為改善了土壤的鹽鹼化,並有效的減緩了土壤的侵蝕(*2)。
然而2013年的一篇報導,使我對防護林工程的有效性產生了懷疑。
回想起課堂中國地理所學,遠離沿海的內陸地區為年雨量不足500毫米的溫帶乾燥氣候。在水資源不足的地區大量的人為造林,可能會造成反效果。
以三北防護林工程中被大量應用的楊樹為例,儘管楊樹能忍受大氣乾旱以及鹽鹼化的土壤,但卻需要約年雨量500毫米以上的水量才能生長。不足的水就只能藉由灌溉或是地下水補足。年年下降的地下水位被懷疑與防護林工程有關,因此雖然每年大量的資金與人力投入,使三北防護林實施區域的13%有了顯著的綠化,但同時仍然也有6.2%的草場退化。一份更驚人的數據則指出,30年來儘管全中國有約5472平方公里的沙地還林,退化面積卻超過了14000平方公里(*3)。
來源 |
上圖為扣除人為活動變因之後的三北防護林實施區綠化成果圖。從圖中可以看出綠化的地區集中在東北的大興安嶺與西北的天山、祁連山一帶,這幾個地區因為有高山雪水的挹注,水量充足。然而在其他地區,紅色的部分則表示了現有草場的退化。
這樣的懷疑儘管目前未受到太多研究的支持,卻希望能拋出一個引子做為對防護林工程的反思。倘若發現地下水量或地面徑流減少與大量人造林之間的關係,或許就能及時對工程做出調整。
30年來,三北防護林工程也不斷的在改進。除了新林種的引入,也有新的環境工法被發明與應用。三北防護林工程對環境的影響還有賴更多的研究去探討,也許要等到2050年之後我們才能真正的去評價它。但可以確定的是三北防護林工程作為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環境工程,未來也將會成為地理課本中重要的一筆。
*1:Yihe Lu,Liwei Zhang等。Recent ecological transition in China: greening, browning, and influential factors。2015。
*2:代力民,王憲禮,王金錫。三北防護林生態效益評價要素分析。2000。
*3:來源為知乎的用戶回答,該回答稱其數據引用自北京大學宋豫秦教授的研究。
*2:代力民,王憲禮,王金錫。三北防護林生態效益評價要素分析。2000。
*3:來源為知乎的用戶回答,該回答稱其數據引用自北京大學宋豫秦教授的研究。
十分感謝
回覆刪除